想要通過酒花判斷白酒度數,首先要有一個前提:必須是純糧釀造的白酒,假酒或是勾兌白酒不管用。
1、大清花
酒花大如黃豆,整齊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極快,酒精含量在60至75%(v/v)。
2、小清花
酒花大小如綠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于大清花,酒度約在50至60%(v/v)。
3、云花
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疊(可重疊二至三層)存留時間比較久,約2分鐘,酒度在40~50%之間。
4、二花
又稱小花,形似云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存留時間與云花相似,酒度在15~40%之間。
5、油花
酒花如小米的1/4,布滿液面,大多為脂肪酸形成的油珠,帶獎的光瓶白酒,酒度在5%(v/v)時明顯。
因此,總結起來就是:酒花越大,消散越快——酒度越高;酒花越小越少,消散越慢——酒度越低。
用濃香型白酒為例:市面上常見的是52%(v/v)和38%(v/v)的酒品,52%(v/v)就應該呈現小清花,如綠豆大小,且消散速度中上;而38%(v/v)則應呈現二花,大小不一,且消散速度緩慢。
但因酒精濃度不同,酒液表面的張力不同,因而搖動酒瓶形成的酒花的大小、持留時間也不同。所以,酒花可以作為辨別白酒度數的一個參考。
通過酒花判斷酒的這個也許不---,但判斷度數多少還是有些道理的,但被五良商家添加了酒花劑和增稠劑的不算數。
雖然如今酒的品類眾多,甚至許多國外名酒不斷涌入中國市場,但---似乎仍對白酒情有獨鐘,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統的“習慣性”,更是身體習慣的表現。
對此-認為,西方人的體質偏熱,---體質偏寒。西方人冬天吃冷飲,是一種平衡陰陽的方法;而對于---來說,大量吃冷食會讓陰性過重,造成脾胃虛寒;而溫熱食物能有效地升高體溫,使氣血運行順暢。
---的體質與歐美人的不同,與中西飲食結構不同不無關系。
白酒產自中國,原料是五谷雜食,也即種子,它是有生命力的,而且必須加酒曲發酵而成,萃取五谷之---,性偏溫熱,再加上其道法自然,以五谷養六臟,陰陽協調,更適合---的體質。
白酒辛溫,又辣又熱,可以---。這一點早在古人就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現代科學也表明,白酒含有大量熱量,飲入人體后,這些熱量會迅速被人體吸收。一般來說,每1毫升白酒能產生7千卡的熱量,如此算來,飲用100毫升酒精便能產生700千卡的熱量。
除此之外,縱觀數千年的文明歷程演變,中國的酒文化一直扎根于民眾生活,光瓶,而正是對于白酒的這種精神追求也造就了---對于白酒的崇尚,千百年,任世事變幻,仍獨愛白酒。
自古以來,茶與酒便是---的搭檔,在各大產業都在高呼跨界融合時,茶酒自然受到廠商重視。茶酒融合,既可以實現銷售思路的突破,也可以實現酒企與茶企品牌影響力的提升。
茶與酒這兩種都在于品嘗的飲料,在歷史的長河中,多少文人墨客與之形影相隨,他們也在用舌尖味蕾,不斷尋找著這兩種物質為打動人心的圖畫、語言和文字。
茶和酒作為兩種口感、形態、來源不同的物質,人們也曾嘗試讓這兩種來天地間---物質握手與交融。
釀酒官杜康嘗試過“米酒煮茶”;袁枚、鄭板橋也都提出過“以茶釀酒”的設想;大文豪蘇東坡更是提出“茶酒采茗釀之,自然發酵蒸餾,其漿無色,茶香四溢”的構想。
古人關于茶酒結合的創想---了千年。直至今天,光瓶白酒鋪市方案,茶與酒永遠并道而馳卻不能融合的局面才被---!既然新風口已現,酒企應真正抓住這個風口,做大做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