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灌漿料的方法及養護措施:
加固灌漿料的澆筑方法
1、加固灌漿料應采取分層澆筑,在澆筑完層后,應---下層加固灌漿料未達到初凝前進行第二次澆筑。
2、在非密集配筋情況下,加固灌漿料的布料間距不宜大于10m,當鋼筋較密時布料間距不宜大于5m。每次加固灌漿料生產時,必須有---在施工現場進行加固灌漿料性能檢驗,主要檢驗加固灌漿料的坍落度和擴展度,并進行目測,判定加固灌漿料性能是否符合施工技術要求。發現加固灌漿料性能出現較---動,及時與攪拌站---聯系,分析原因,及時調整。
3、加固灌漿料攪拌車卸料前應高速旋轉60-90s,再卸入加固灌漿料泵,以使加固灌漿料處于佳工作狀態,有利于加固灌漿料自密實澆筑成型。
4、如遇到墻體結構配筋過密,加固灌漿料的黏聚性較大。為---加固灌漿料能夠完全密實,可采用在模版外側敲擊或用平板振搗器輔助振搗方式來增加加固灌漿料的流動性和密實度。
5、自密實飾面清水加固灌漿料應在其高工作性能狀態消失前完成泵送和澆筑,不得延誤時間過長,每車自密實飾面清水加固灌漿料從生產開始到澆筑完成宜在120min內完成,并且保持泵送的聯系性。
《公路養護技術規范》jtj073-96規定,灌漿料路面斷板可以采用局部條塊鋸除罩面修復法。要求橫向切開表面***7mm深非全厚度的修補,平行斷板兩側各15cm寬兩條切縫的距離應視斷板裂縫的彎曲程度確定,在垂直斷板方向上加長30cm,小直徑12mm,間距不大于20cm,平行斷板橫向綁扎小直徑6mm,2~3根的螺紋鋼筋網。然后,在鑿開的7~12cm深以及清理干凈的表面上,涂低水灰比的水泥漿或樹脂粘結劑,再澆筑同顏色高強補償收縮混凝土,表面修整成與路面平整度及抗滑構造相同。根據此規定,視板面斷裂損壞程度不同分三種方式修補:
1、 輕微斷裂的處理 對于輕微斷裂,裂縫有輕微剝落的,先畫線放樣,按畫線范圍開鑿成深約5~7cm的長方形凹槽,灌漿料,刷洗干凈后,用快凝小石子混凝土填補。
2、 較寬裂縫的處理方法 對于輕微斷裂,灌漿料施工,但裂縫較寬且有輕微剝落的斷板,應按裂縫兩側至少各20cm的寬度放樣,按畫線范圍開鑿成深至板厚一半的凹槽,此凹槽應與中線垂直,刷洗干凈凹槽,在凹槽底部裂縫的兩側用沖擊鉆,沿與中線平行方向,間距30~40cm,打眼貫通至板厚達---表面,然后再清干凈凹槽和孔眼,在孔眼安設ⅱ形鋼筋,沖擊鉆鉆頭采用30規格,ⅱ形鋼筋采用螺紋鋼筋制作,鋼筋安設完成后,用高強度水泥砂漿填塞孔眼至密實,灌漿料品牌,后用與原路---同強度等級的快凝混凝土澆筑至與路面齊平。3、 的處理方法 較為的辦法是將凹槽鑿至貫通板厚,在凹槽邊緣兩側板厚中央打洞,深10cm,直徑4cm,水平間距30~40cm.每個洞應先將其周圍潤濕,灌漿料,插入一根直徑18~20cm、長約20cm的鋼筋,然后用快凝水泥砂漿填塞搗實,等砂漿干硬后澆筑混凝土搗實至與路面齊平即可。
灌漿料技術起源于七十年代武鋼一米七工程中的設備安裝座漿法施工和無墊板施工工藝。
該技術取消了傳統中大量使用的契型金屬墊板,代之以設備底座完全由基礎混凝土支撐,從而使設備底座受力合理。無墊板施工的技術即是使用無收縮灌漿料。由于灌漿層無收縮甚至微膨脹,從而張緊了地腳螺栓,---設備底座與混凝土灌漿層始終保持緊密結合。
該技術在寶鋼引進時被再次-應用,到天津大無縫工程建設時,已有商品化的灌漿材料。隨著冶金行業的技術發展與技術改造,灌漿料在冶金行業的技術改造、設備檢修、基礎加固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步進入了土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