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點數估算時應考慮適當的余量,通常根據統計的輸入輸出點數,再增加10%~20%的可擴展余量后,作為輸入輸出點數估算數據。實際訂貨時,還需根據制造廠商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產品特點,對輸入輸出點數進行圓整。
碩人時代主營業務屬于節能領域,由熱網的監控、計量溫控、供熱能源管理三大板塊組成,并提供節能方案設計、節能控制產品銷售、改造工程實施、后續技術維護等服務。
當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投入運行后,其工作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輸入采樣、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稱作一個掃描周期。在整個運行期間,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cpu以一定的掃描速度重復執行上述三個階段。
一、輸入采樣階段
在輸入采樣階段,物聯網控制器報價,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以掃描方式依次地讀入所有輸入狀態和數據,并將它們存入i/o映象區中的相應的單元內。輸入采樣結束后,轉入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即使輸入狀態和數據發生變化,i/o映象區中的相應單元的狀態和數據也不會改變。因此,如果輸入是脈沖信號,則該脈沖信號的寬度必須大于一個掃描周期,才能-在任何情況下,該輸入均能被讀入。
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微處理器。人們很快將其引入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使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增加了運算、數據傳送及處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計算機特征的工業控制裝置。此時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為微機技術和繼電器常規控制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個人計算機發展起來后,為了方便和反映可編程控制器的功能特點,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定名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紀70年代中末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進入實用化發展階段,計算機技術已全方面引入可編程控制器中,使其功能發生了飛躍。更高的運算速度、-型體積、的工業抗干擾設計、模擬量運算、pid功能及-的奠定了它在現代工業中的-。
20世紀80年代初,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在-工業中已獲得廣泛應用。上生產可編程控制器的日益增多,產量日益上升。這標志著可編程控制器已步入成熟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發展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在這時期,plc在處理模擬量能力、數字運算能力、人機接口能力和網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逐漸進入過程控制領域,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在過程控制領域處于統治-的dcs系統。
20世紀末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發展特點是適應于現代工業的需要。這個時期發展了大型機和-型機、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單元、生產了各種人機界面單元、通信單元,使應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工業控制設備的配套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