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板回收體積小,結構復雜,因此對電路板的觀察也必須用到的觀測儀器。一般的,我們采用便攜式視頻顯微鏡來觀察線路板回收的結構,通過視頻顯微-頭,可以清晰從顯微鏡看到非常直觀的電路板的顯微結構。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比較容易進行電路板的設計和檢測了。現工廠現場采用的便攜式視頻顯微鏡,采用的便攜式視頻顯微鏡msa200、vt101,因它可實現“隨時觀測、隨時檢測、多人討論”比傳統的顯微鏡方便!
國內對印刷電路板的自動檢測系統的研究大約始于90年代初中期,還-起步。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科研院所也比較的少,而且也因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對于印刷電路板缺陷的自動光學檢測系統的研究也停留在一個相對初期的水平。正因為國外的印刷電路板的自動檢測系統價格太貴,而國內也沒有研制出真正-印刷電路板的自動檢測設備,所以國內絕大部分電路板生產廠家還是采用人工用放大鏡或投影儀查看的辦法進行檢側。由于人工檢查勞動強度大,眼睛容易產生疲勞,漏驗率-。而且隨著電子產品朝著小型化、數字化發展,印制線路板回收也朝著高密度、發展,采用人工檢驗的方法,基本無法實現。對更高密度和精度電路板(0.12~0.10mm),己完全無法檢驗。檢測手段的落后,導致目前國內多層板(8-12層)的產品合格率僅為50~60%。
這種方法由帶有彈簧的探針連接到線路板回收上的每一個檢測點。彈簧使每個探針具有100 - 200g 的壓力,以-每個檢測點接觸-,這樣的探針排列在一起被稱為針床。在檢測軟件的控制下,可以對檢測點和檢測信號進行編程,圖14-3 是一種典型的針床測試儀結構,檢測者可以獲知所有測試點的信息。實際上只有那些需要測試的測試點的探針是安裝了的。盡管使用針床測試法可能同時在電路板的兩面進行檢測,當設計電路板時,還是應該使所有的檢測點在電路板的焊接面。針床測試儀設備昂貴,且很難維修。針頭依據其具體應用選不同排列的探針。一種基本的通用柵格處理器由一個鉆孔的板子構成,其上插針的中心間距為100 、75 或50mil。插針起探針的作用,并利用電路板上的電連接器或節點進行直接的機械連接。如果電路板上的焊盤與測試柵格相配,那么按照規范打孔的聚醋薄膜就會被放置在柵格和電路板之間,以便于設計特定的探測。連續性檢測是通過訪問網格的末端點已被定義為焊盤的x-y 坐標實現的。既然電路板上的每一個網絡都進行連續性檢測。這樣,一個獨立的檢測就完成了。然而,探針的接近程度-了針床測試法的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