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態農業早于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和日本等國得到發展。它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現代生態農業觀光,以生態學、經濟學理論為依據,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
2.在國外,生態農業又稱自然農業、有機農業和生物農業,其生產的食品稱為自然食品、-或生態食品。盡管各國對生態產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食品,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中國農業的新趨勢。需要轉變農民傳統的注重產量、忽視生態理念的思想,需要通過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集發生態農業觀光園,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
2.生態農業的面積將不斷擴大,體系需完善,在發展過程中要逐步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發展多種生產類型、多模式、多層次的經濟結構。
3.資金支持力度需不斷加大。
4.將培養相關技術人才,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5.制定完善的---,理順---、農民、企業、科技實體以及社會組織等相關利益群體間的關系,形成由---引導,科技實體與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農民與企業共同建設的生態農業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