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垂直子系統設計
干線子系統所需要的電纜總對數和光纖總芯數,應滿足工程的實際需求,并留有適當的備份容量。主干纜線宜設置電纜與光纜,并互相作為備份路由。
大樓每層預留1個弱電管井,在每層樓的弱電井中留出敷設光纖和大對數電纜的垂直電纜橋架安裝的長方形地面孔,弱電井開孔的位置設在靠近支持橋架的墻壁附近但又不妨礙端接跳線架的地方。
弱電豎井的位置也應盡量位于建筑平面的物理中心,可以減少水平線纜的用量,通信綜合樓的面積較大,強、弱電共用一個弱電豎井,分區管理、面積基本上滿足使用要求。
設計時要注意下列問題:
1) 垂直干線子系統一般選用光纜,以提高傳輸速率。
2) 光纜可選用多模的光纖,也可以是單模的室內光纖。
3) 垂直干線光纜的拐彎處,不要直角拐彎,應有相當的弧度,以防光纜受損。
4) 垂直干線要防遭破壞如埋在路面下,挖路、修路對電纜電纜造成危害,架空電纜要防止雷擊。
5)確定每層樓的干線要求和防雷電的設施。
6)滿足整幢大樓干線要求和防雷擊的設施。
4、設備間子系統設計
設備間系服務于水平布線和垂直主干的跳接及配線管理的某一空間,除終接垂直與水平線纜的配線設備外,還包括跳線等。依據綜合布線系統設計規范,設備間hao位于整個樓宇的物理中心位置,這樣整體網絡會比較均衡,并可以合理地減少主干線纜用量。
設備間配置終接垂直與水平線纜的配線設備、設備機柜、跳線等設施設備。
機柜:由于網絡設備多為19英寸標準設備,為了便于維護管理,可選擇2m42u,19英寸立式機柜。
銅纜配線架:連接語音干纜的配線架選擇交叉連接配線架110dw型;為了便于與網絡設備進行跳接,選擇六類模塊式銅纜配線架連接所有的數據水平線纜。
光纜配線架:為了適合19英寸標準安裝方式,在設備間選擇19英寸光纖配線架用于連接室內單模光纖。
設計時注意要點為:
1) 設備間要有足夠的空間保障設備的存放。
2) 設備間要有---的工作環境溫度濕度。
3) 設備間的建設標準應按機房建設標準設計。
在實際實施時,設備間通常和主配線間和并在一起。
5、管理間子系統設計
管理區包括交連、互連和信息點。管理點提供了與其他子系統連接的手段,金堂大唐線纜,交連使用有可能安排或重新安排線路。因此通信線路能夠延續到建筑物內部各個地點,從而實現了通信線路的管理,選用相應的跳線架來控制跳線的走向,大量的跳線就變得有條不紊,配線間顯得整潔有序。
設計時要注意如下要點:
1) 配線架的配線對數可由管理的信息點數決定。
2) 利用配線架的跳線功能,可使布線系統實現靈活、多功能的能力。
3) 配線架一般由光配線盒和銅配線架組成。
4) 管理間子系統應有足夠的空間放置配線架和網絡設備集線器、交換器等。
5) 有集線器及交換器的地方要配有---穩壓電源。
6) 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保養好設備。
6、建筑群子系統設計
建筑群子系統中,數據傳輸一般采用光纖連至各樓,這樣可使主體帶寬達到千兆,為系統以后升級減少投資。
光纜進入各個大樓的中心節點后,加裝熔接盒與耦合器進行熔接。網絡中心可安裝一機架式熔接盒。光纜布線與熔接完畢后,需進行測試,測試分為兩步,第yi步進行通路測試,即檢測線路是否暢通,有無斷路或短路;第二步進行性能測試,即對其傳輸速率、衰減率、損耗進行測試。
設計建筑群子系統時要考慮整個布線系統和周圍的環境,確定樓宇間傳輸介質和路由,并使線路長度符合有關網絡標準的規定。
33、管理點:管理通道的各種交叉連接、直接連接或信息插座的排列。
34、適配器:這種裝置使用不同大小或不同類型的插頭與信息匹配;提供引線的重新排列;允許多對電纜分成較小的幾股;使電纜間互連。
35、平衡、非平衡轉換器:一種將電氣信號由平非平衡或由非平衡轉換為平衡的裝置。可用在雙絞電纜和同軸電纜之間進行阻抗匹配。
36、彎曲半徑:光纖彎曲而不斷裂或不引起過多附加損耗的彎曲半徑。
37、電纜夫:一種在電纜末端滑動的裝置,它與絞盤或手柄相接,安裝時有助于牽引電纜。
38、連接塊、布線塊:連接雙絞電纜的硬件,可用跳接線或接插線來實現鏈路的連接。
39、折射率漸變光纖:折射率沿軸向降低的光纖。光子在芯內反射,光線不斷再-,使得光纜向內彎曲,并能比在低射系數區域里傳輸理更快。這種光纖可提高帶寬。
40、接線張力:安裝線纜時,作用在其上的接力的大小,用n(牛頓)來計量。
5)綜合布線系統實用性
設計的系統應充分滿足用戶目前的需要及發展需求。
6)綜合布線系統靈活方便
結構設計應做到配線容易,信息口設置合理,做到即插即用。
7)綜合布線系統可管理
采用標準積木式接插件,可進行配線管理。
8)綜合布線系統擴充性好
依標準規范設計系統,大唐線纜批發商,采用易于擴充的結構和接插件,---易于擴充和更換
綜合布線由不同系列和規格的部件組成,大唐線纜價格,其中包括:傳輸介質、相關連接硬件(如配線架、連接器、插座、插頭、適配器)以及電氣保護設備等。這些部件可用來構建各種子系統,它們都有各自的具體用途,不僅易于實施,而且能隨需求的變化而平穩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