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早強劑
可縮短水泥的凝結時間,加速混凝土強度增長,及水泥的早期放熱反應。
早強劑作用:
1加速水泥水化。使水泥礦物中的c3s、c3a與水迅速反應,生成鈣礬石晶體和鈣礬石凝膠較早達到臨界強度,以抵抗水結冰時的冰脹應力。
2降低冰點。一方面早強劑也是電解質,另一方面因大量的游離水成為結合水,使防凍劑的濃度增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早期強度,配重塊,為混凝土提前進入抗凍臨界強 度創造條件。
對我國各種防凍劑成分調查發現,壓鑄配重塊,其組成成分不能單一,必須是多種成分復合而成。減水劑、早強劑、引氣劑等多種成分復合使用,相互彌補各自的缺點和充分 發揮各自的作用,這樣才能做到使防凍劑具有抗凍、早強、阻銹、催化等綜合作用,才能獲得效果。防凍劑是基于大幅度的減少造成凍害的---,提高混凝 土早期強度,提高毛細管中防凍劑濃度和細化毛細管徑等多種降低冰點的方法及引入適量氣相降低凍脹應力為配置依據的。
上述關于凍害機理及防凍外加劑的敘述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更透徹的了解混凝土的凍害機理才能在此基礎上不斷的研究和生產出更多更的防凍外加劑,才能不斷提高混凝土的抗凍性,延長冬季施工時間,提高冬期施工,節省冬季施工費用,創造的經濟效益。
沈陽建筑工程學院的張巨松在承認遷移是凍害的一個原因外,提出了干燥也對早期凍害起一定作用,即水分遷移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增加了表面區域內形成的冰晶,塑膠配重塊, 產生了結晶壓力,破壞了混凝土結構均勻性,對已形成的結構產生破壞作用;二是混凝土內部沒有生成冰晶,但遷移使得混凝土內部產生干燥破壞。對于不飽和的一 個凍融結冰和干燥這兩種破壞因素對不同的發展階段混凝土的作用是不同的。立即受凍的混凝土是以遷移結冰造成結構不均勻為主,因此時混凝土尚處于塑性階段, 遷移導致內部的干燥收縮,不致使混凝土結構破壞。
相反預養受凍的破壞除了可能產生上述的結晶破壞外,干燥破壞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因為此時混凝土內部完全沒有生成冰晶,實際工程中的混凝土受凍不是一次凍。立即受凍的混凝土即產生---的遷移結冰,隨著轉入正溫,結構的發展又承受了---的干燥破壞。所以預養時間越短,終結構損傷越大。
這一部分的敘述主要是針對于早期受凍的混凝土,對混凝土受凍過程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區分。混凝土早期受凍是指混凝土在養護硬化期間受凍,在此期間混凝土中的水分較成齡混凝土多,因此水分遷移對混凝土結構的破壞較---。而遷移造成的干燥---影響了混凝土正常養護和強度增長。
配重鐵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并澆進鑄型里,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后得到有預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鑄件的工藝過程。配重鐵是現代機械制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配重鐵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
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西漢的透光鏡,音響配重塊,都是古代配重鐵的代表產品。早期的鑄件大多是農業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藝術色彩濃厚。那時的配重鐵工藝是與制陶工藝并行發展的,受陶器的影響很大。中國在公元前513年,鑄出了上早見于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型鼎,重約270公斤。歐洲在公元八世紀前后也開始生產鑄鐵件。配重塊的出現,擴大了鑄件的應用范圍。例如在15~17世紀,德、法等國先后敷設了不少向居民供飲用水的鑄鐵管道。18世紀的工業---以后,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等工業興起,鑄件進入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配重鐵技術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