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小麥播種時節,---在古溪鎮三庵村看到,數臺小麥免耕施肥直播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開溝、旋耕、播種、施肥、覆土,一氣呵成。
“今年,我縣承擔了農s業部2015年小麥萬畝高產創建---項目,現已分別在古溪、群力兩個鎮各建立了一個小麥萬畝高產創建---片,果園施肥機廠家聯系方式,為---實現高產、穩產,我們在抓好小麥條播、撒播的基礎上,試點引進小麥免耕施肥直播新技術,將小麥機械化生產多個關鍵技術環節進行集成。”縣農委農技推廣站副站長任泓鋼介紹說,今年,全縣計劃實施小麥免耕施肥直播2000畝。
“采用小麥免耕施肥直播新技術,平均每小時可播種5-7畝,平均每天可播種40-60畝;傳統人工播種每畝需花成本費400多元,而機播每畝只需花100-120元,每畝節約成本費300元左右。”潼南縣大同農機合作社唐勇告訴---。
“機械播種太快了,一根煙的工夫,一畝地就種完了。”古溪鎮三庵村小麥種植戶李紅權欣喜地說,過去,我們老兩口種2畝小麥要七八天時間,今年租機械播種,20來分鐘就完成了,耕地、播種、施肥、覆土,全由機械做,真是太---了,我們當農民的現在可享福了!
據介紹,我縣引進的雷沃m604-ba型小麥免耕施肥直播機,---能完成開溝、旋耕、播種、施肥、覆土等機械作業,種子用量少、播種且省工省時省錢,小麥播種疏密、深淺可控,出苗齊、勻、全、壯;植株行距一致,利于田間管理;采光通風好,根系發達,苗壯蘗多,抗性好,穩產高產。
“目前,我縣小麥機播工作進展順利,預計本月15日可完成機播任務。”縣農委負責人介紹,小麥機播技術能夠---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不僅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及農民種植小麥的意愿,也有利于成熟后進行機收,提高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快小麥產業發展。
山東蓬萊市是聞名全國的水果之鄉,葡萄種植面積達13萬畝,葡萄及葡萄酒產業已成為全市四大---產業之一。水果業的快速發展,對發展水果生產機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蓬萊市農機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因地制宜,開拓---,全力為葡萄生產提供機械化服務,以帶動全市林果機械化發展。
蓬萊市首先堅持“研制與引進”相結合的路子,來促進發展林果機械。組織---研制了3wpz系列葡萄打藥機。同時,到高密等地認真考察選型,引進推廣葡萄樁挖坑機、中耕除草機等。在研制成功葡萄噴霧機、改進葡萄埋藤機的基礎上,去冬今春又引進推廣了10臺“1wx”挖坑機,專門用于挖掘葡萄樁坑,引進推廣各種型號多功能煙霧機200余臺。今年,又重點引進了自走式風速噴霧機進行---推廣,果園施肥機供應廠家,逐步實現葡萄挖坑、噴藥、施肥、中耕除草等環節機械化。
其次,結合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抓好林果機械機具的推廣。積極鼓勵果民購買適宜果園使用的微耕松土施肥、旋耕除草、植保、加工等林果機械。全市---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共補貼33萬余元,其中微耕機120臺、田園管理機40臺、水泵342臺、植保機械4臺,較好地提高了全市林果機械裝備水平。
此外,典型帶動,抓好林果機械的使用技術培訓和---。為了強化葡萄生產機械的推廣力度,今年先后3次到蓬萊市中糧葡萄基地,對自走式風速噴霧機、葡萄施肥機等,進行全市范圍內的林果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現場會,收到了---的---效果示。
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都來自于土壤,要想高產,就要養好一塊肥沃的土地。了解了土壤的問題,你就知道如何施肥可以提升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特點了。
一、土壤的質地分類
土壤固體部分是由土粒構成的,根據土粒大小,土壤質地分類為:砂質土土粒粒徑大、壤質土、粘質土粒徑小。
砂土的肥力特征是蓄水力弱、養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但土溫變化快、通氣性和透水性好,養分釋放快。因此,砂土應選擇耐旱品種,及時灌溉,履帶式果園施肥機,注意覆蓋。施肥應掌握少施勤施的原則,即單次施用量少些,果園施肥機,但施肥次數要多些。
壤土同時含有適量的砂粒、粉粒、粘粒,四砂六粘或三砂七粘的土壤為壤土,這種土壤養分含量高、供應能力強、保肥性能好,適合各種作物生長發育。
粘土養分含量豐富、保水和保肥能力強,土溫穩定,但通氣和透水性差,耕作困難,養分移動性小、釋放慢,施肥時應將肥料集中施于根際附近,粘土還應注意增施有機肥料,否則土壤粘結成塊,更不利于耕作。有機肥料一定要用被微生物腐熟透的,建議直接施用微生物菌肥,效果會---。
二、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與施肥的關系
土壤的保肥性是指土壤對養分的吸收和保蓄能力。供肥性是指土壤釋放和供給作物養分的能力。保肥、供肥能力不同的土壤,施肥上有所區別。保肥能力差的砂性土和有機質含量少的土壤,可以在基肥中多施有機肥料,增加保肥、供肥能力,在此“三炬耕多邦”,農戶反饋效果---。施用化肥要“少吃多餐”,防止流失,注意后期脫肥現象出現。而對保肥性能較好的粘性土,或有機質多的土壤,一次施肥量大些也無妨礙,不會流失。增施有機肥料,增加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有利于保肥能力的增強;適量的灌溉與適宜的耕作,有利于土壤供肥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