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工業油料樹種,果皮被蠟質,可提煉“皮油”煉制成香皂、蠟燭、甘油、潤膚乳等日用品;核仁可提煉“桕油”,供油漆、油墨等調制用;其木材白色,質地堅硬,紋理細致,可作家具和雕刻等用材。可以說烏桕全身是寶,在工業時代,它更適合做經濟樹種。隨著園林行業多樣化發展,烏桕的觀賞特性日益被發掘,引發了越來越受的關注,成為優良的園林樹種。
“赤于楓”是烏桕在深秋初冬的一個局部景象,烏桕天生一身層層疊疊的菱狀卵形變色葉,苗木價位,這些變色天后變出的顏色遠---“赤”色。春天嫩紅,夏天碧綠,秋天迎來黃紅暖色系,同時混雜著嫩黃、金黃、橙黃、火紅、褐紅、深紅,遠遠望去,苗木費用,好一棵色彩斑斕的樹。李漁《閑情偶寄》里說“楓之丹,桕之赤,鄭州苗木,皆為秋色之濃”,一個“濃”道出了烏桕的---風光,一身色彩斑斕的風頭超過了銀杏的金黃,烏桕苗木價格,---了雞爪槭的火紅,越過了蠟梅的紅褐。如果說春夏的烏桕安靜內斂,那秋天的烏桕就是熱情奔放,如梵高的《向日葵》,自我陶醉于不斷變色中。
烏桕也有他俠骨柔情的一面,這就是他奉送給我們的另一件寶貝:烏桕籽殼。在故鄉有好多老房子的地面,都是用篩選的粘土和烏桕籽殼拌和均勻,一層層夯實,堅硬而光滑,赤腳踩在上面,確實很舒服。問起老人,為何獨選這種材料,也不明就里,后來我猜想,可能是就地取材,經濟實惠,加上烏桕籽殼的木質細膩性溫,有隔熱防寒的功效。我們在每年的冬天,都要到田間將落滿田溝的烏桕籽殼掃回來,曬干,作為祖母火壇的燃料,將烏桕籽殼裝在火壇下面,從灶膛夾出剛燃完明火的柴禾蓋在上面,捂嚴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