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性能一般的hdpe 熔點為142℃,分解溫度為300℃;注塑溫度的可調區間較大。注塑時,一般使用溫度為180℃--230℃;因是烯烴類塑料,它不吸水,生產時,不需哄干,但為了產品,可用60℃溫度烘干1hr,以排出浮水;聚乙烯的熔體粘度大,流長比小,薄壁制品可能缺膠,因此,澆口和流道相對較大;制品易帶靜電,表面易吸塵埃。---高密度聚乙烯---是一種不透明白色臘狀材料,比重比水輕,柔軟而且有韌性,但比ldpe 略硬,也略能伸長,---,無味燃燒離火后能繼續燃燒,火焰上端呈黃色,下端呈藍色,燃燒時會熔溶,有液體滴落,無黑煙冒出,同時,發出石臘燃燒時發出的氣味優點耐酸堿,耐溶劑,電絕緣性優良,全國發貨密封軸套,低溫時,仍能保持一定的韌性。表面硬度,拉伸強度,剛性等機械強度都高于ldpe,接近于pp,比pp 韌,但表面光潔度不如pp缺點機械性能差,透氣差,易變形,易老化,易發脆,脆性低于pp,易應力開裂,表面硬度低,制作---密封軸套,易刮傷。難印刷,印刷時,需進行表面放電處理,不能電鍍,表面無光澤。
隨著石油化工的發展,聚乙烯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產量約占塑料總產量的1/4。1983年聚乙烯總生產能力為24.65mt,在建裝置能力為3.16mt。沿革 1933年,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發現乙烯在高壓下可聚合生成聚乙烯。此法于1939年工業化,通稱為高壓法。1953年聯邦德國 k.齊格勒發現以 ticl4-al(c2h5)3為催化劑,乙烯在較低壓力下也可聚合。此法由聯邦德國赫斯特公司于1955年投入工業化生產,通稱為低壓法聚乙烯。50年代初期,美國菲利浦石油公司發現以氧化鉻-guilv膠為催化劑,乙烯在中壓下可聚合生成高密度聚乙烯,并于1957年實現工業化生產。60年代,加拿大杜邦公司開始以乙烯和 α-烯烴用溶液法制成低密度聚乙烯。1977年,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和陶氏化學公司先后采用低壓法制成低密度聚乙烯,稱作線型低密度聚乙烯,其中以聯合碳化物公司的氣相法為重要。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性能與低密度聚乙烯相似,而又兼有高密度聚乙烯的若干特性,蒸湘區密封軸套,加之生產中能量消耗低,因此發展---迅速,成為令人注目的新合成樹脂之一。
低壓法的---在于催化劑。德國齊格勒發明的ticl4-al(c2h5)3體系為聚烯烴的催化劑,催化效率較低,每克鈦約得數千克聚乙烯。1963年比利時索爾維公司---以鎂化合物為載體的第二代催化劑,催化效率達每克鈦得數萬至數十萬克聚乙烯。采用第二代催化劑還可省去脫除催化劑殘渣的后處理工序。以后又發展了氣相法催化劑。1975年,意大利蒙特愛迪生集團公司研制成可省去造粒而直接生產球狀聚乙烯的催化劑,被稱作第三代催化劑,是高密度聚乙烯生產的又一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