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種優良的特性要能真實地遺傳下去和鴿種之間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型特征。說穿了就是培育出來的鴿子要能飛回來。“飛回來”就是培育信鴿品種的-,離了這個-。空談什么種什么種就失去了“種”的優良性這個實實在在的意義。
從遺傳學的角度上來說,“能歸巢”這一性狀是培育信鴿良種的中心內容,無論是采用雜交育種也好,近交育種也好,所要獲取的“優勢”(雜交)或“純合子”(近交),也都是想摘取“能歸巢”性狀這一顆明珠。這顆明珠確實存在,并時時著奪日耀眼的光輝。
那么,育種者如何來摘取這一顆明珠呢?假如我們丟開其它的性狀不講,僅僅去追求“能歸巢”這一優良性狀,富有-的方法就是選用快速歸巢鴿與快速歸巢鴿相配。用這樣的選配方法產生出來的子代鴿子參賽,再選出了成績的鴿子與其它的快速歸巢鴿子相配,以致無窮。這也就是人們平時講的成績選配法。再加上一個定向培育——堅持此法配下去——一定能在短期內獲得成功。當然,這樣做是需要有-的資金作基礎的。
為什么我們要這么說呢?因為我們連續代代選用快速歸巢鴿相配而不計較其它的性狀(只顧“能歸巢”這一性狀,而不顧其它的像羽毛顏色、眼砂屬類、鼻瘤大小等等性狀),這樣長期做下去的結果,實質上就是在不斷“強化”能歸巢這一性狀。盡管這當中仍會出現“龍配龍,出條蟲”的事例,但只要長期堅持下去,“能歸巢”這一性狀就會得到加強,也可以認為“能歸巢”這一種單一的性狀得到了“加強”和“純化”。盡管這對于培育一系從外型上基本相似的品種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這種配法堅持下去的結果,必定是戰績累累。這也正是養鴿、賽鴿、育種家們所共同追求的目的。因為上還沒有一位養鴿、賽鴿、育種家不希望自己所飼養送去參賽的信鴿歸巢-的,或培育出來的鴿種不能放路的。
近親育種的方法,就是在帶有各種性狀的同系良種中,讓它們近親交配,在子代的減數分裂和基因重組這個遺傳過程中,使已具有的優良性狀得到加強,也就是得到提純。而對這種近交產生出來的子代所要做的篩選工作也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因此,近交也好,雜交也好,都是圍繞著如何得到和如何強化信鴿的優良性狀,其中-是“能歸巢”這一優良性狀而展開工作的,而盡選用“能歸巢”這種性狀已經表現出來的鴿子相配,是可以得到立桿見影的收效的。
當然.這是我們從的設想。現實當中,并不是任何一位養鴿者都有-的引種用的資金作后盾的。一般情況下,只能引到信鴿的平輩或下輩。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又如何來篩選的賽鴿和種鴿呢?
在這里我介紹我知道的一位養鴿人的篩選方法。他是采取大刀闊斧的篩選方法來達到目的的,雖然這種方法近乎殘忍,但卻行之有效的。任何一位養鴿人如果沒有這種干脆果斷的決心和手段,-拖泥帶水,余患無窮!
有的養鴿人,發現自己所飼養的鴿子出成黃眼的就能回來,而出成砂眼的卻一去不復返。盡管這些放飛鴿的父母都是非常的鴿子。這種現象表明了什么呢?
這種現象表明了:“黃眼”這一性狀與“能歸巢”這一性狀是“粘”在一起遺傳的。如果這些歸巢鴿的父母一方是黃眼,種鴿基地,另一方是砂眼時,我們切不可輕易下這樣的結論:父母當中是黃眼的好,砂眼的差。如果我們輕易下這樣的結論,我們就會對父母當中的砂眼產生輕視的念頭,種鴿養殖廠家,甚至采取淘汰的舉動,那將給我們帶來本來可以不發生的損失,種鴿,有時這種損失還會是無可挽回的損失。碰上這一情況時,我們心中應該認識到自己所養的鴿子身上“能歸巢”這一性狀的純度是不高的,也就是平常說的不穩定,表明它們身上有影響歸巢的劣質基因,這也是向我們育種人提出了對該鴿種要進行嚴格認真的篩選工作。
這種黃眼能歸巢,砂眼回不來的現象,表明黃眼這種性狀是能否歸巢的主要表現形式。那么,到底是黃眼好呢?還是砂黃結合的實質,以黃眼的形式表現出來?對這種有明顯遺傳特征的鴿種,我們就得花點功夫來認識它們,然后去劣存良,使手中的鴿種提高一個層次。
這種現象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黃眼的確好,在遺傳中呈顯性遺傳,所以子代出成黃眼的都能回來;父母在能歸巢這種性狀與砂眼這種性狀是以“環連與互換”的遺傳形式來表現的,表現上雖然是黃眼的歸來,實質上是砂眼的種-,在雙親的結合時,由于環連與互換的遺傳規律起作用,以黃眼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歸來的黃眼鴿子都是雄鴿或都是雌鴿,則應判斷為“伴性遺傳”);黃眼的歸來,是砂黃(雙親)結合的共同功勞,無論雙親是砂×黃、砂×砂、還是黃×黃。
如果我們篩選的目的是要篩選出的賽鴿,那我們只要在歸來的黃眼當中選留外觀漂亮、神態英武秀俊的作種,而把原來的種鴿作為過渡性質的種鴿淘汰掉,這樣快刀斬亂麻的方法既符合我國當今養鴿人的水平條件,也符合育種學上選擇留種的方針。
如果我們不愿白白丟掉已經走過來的,盡管是不完善的一步,把篩選的目的放在種鴿這個方面和
當養鴿人經過-的引種,選育之后產生出來的鴿子飛出了較好的成績時(包括和前幾名,或有較高的歸巢率),鴿主切不要以為就獲得了育種上的成功,因為這種飛出來的較好的成績,僅僅是一羽兩羽的優勝鴿,或在一定距離內-的較高的歸巢率,它只是某個年頭的一次成功,并不就是育種上的成功!這一點,我-提醒養鴿人要保持清醒明智的頭惱。否則,換了個年頭,如果盲目大量繁殖出一大批放翔鴿來,到時將會有一敗涂地,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這種現實,在實踐當中不乏其例,某些鴿種只適應某些年頭的放飛,換了年頭,則會一反常態,-達不到幾分之一的原來(平輩)飛出過的水平。
自己選育出來的參賽鴿飛出了成績,是可喜可賀的一個良-端,走到這亞軍,種鴿養殖基地,是父母結合時剛好這種帶有快速的基因結合而發揮了作用(排開天災-等客觀條件不講),而后邊父母的結合,卻是帶有其它性能的基因結合發揮了另外的作用了;頭一年的放飛,是天助鴿威,鴿借天勢,碰到了“風調雨順”的放翔日期,參賽鴿又正處于顛峰狀態下,而后一年的比賽,不是天氣-,就是碰上了還不為人們所知的影響信鴿歸巢的天體因素,或者參賽鴿的精神不佳,或是有病在身;如前所述,碰上了不適合該鴿種飛翔的年頭,導致了后邊的失利。失利了的,就還得重新對鴿種進行篩選工作,如果還保持成功的相似成績的呢?如果這種成功,經過3至5年的檢驗,實實在在地表明還保持了這種成功了的優勢,這時,才達到了育種上的初步成功。
一個養鴿人,爭得一次不會是件太難的事,而要爭得年年見鴿子,年年進名次,常常得,卻是十分難做到的事啊!
那么,這種“成功”,是在一個什么范圍內的成功呢?是中短程上的快速?較高的歸巢率?還是長距離、超遠程的歸巢?
養鴿人要根據成功了的這個范圍來保持和發展這個范圍的優勢,又該采用什么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呢?采用“定向培育”的方法鞏固和發展這種已經表現出來的優勢。
譬如:發現自己篩選出來的鴿種是具有中短程上的快速,歸巢率-優勢,而一上長距離就有去無回。那么,再選配時,一定要選配在中短程上歸巢率高和速度快的鴿子來配對,并且代代的選配工作均采用此法來進行,才能達到育成一系中短程上快速、歸巢率高的鴿種。對其它特性的鴿種也一樣采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育種培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