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很多手和佛身不是一體雕刻的,手和身分開刻好以后再塑一起,中間用木頭當連接件。你會發現斷手的佛像大部分在斷的地方都有個洞。時間因素木頭會先腐爛導致手和身體分離終遺失。
彌勒佛是
彌勒佛主要是有三個造型,本文主要針對彌勒佛的三種不同造型來分別進行說明:
1.印度古彌勒佛的造型:這類造型大多是以古代印度佛像為基礎造型的佛像,佛像,這類的佛像彌勒其實就是古印度佛像的完整造型,然后加入了一些現代的元素,大部分的結構造型還是沒有改動,這類佛像主要擺放在比較大的寺廟中,一般這樣的寺廟會比較正規,造型方面更接近印度-的地方的風格。
2.開心彌勒造型,這個造型是為常用的一種石雕彌勒造型的用法,這種造型一般使用在比較常用的,佛像雕刻,主要是明朝開始,人們廣泛采用布袋和尚的造像。這種造型廣泛流傳到現在,并且在中國已經完全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
3.-彌勒造型,這個造型主要是針對-彌勒的造型。這種佛像有著明顯藏文化的因素,但是更多的還是古印度的風格,所以這類作品大多不是用石雕做的,如果用石材也是使用可以上漆的,-是金漆,更為尤甚。
據蕪湖陳氏
1.結跏趺坐
結跏趺坐,亦稱“金剛跏趺坐”,略稱“金剛坐”。又以為佛禪定時常用之坐勢,故亦名“禪定坐”。如來佛多為此坐,又稱為“如來坐”。
結跏趺坐的姿勢是將左右兩腳的腳背置于左右兩腿上,足心朝上。這種坐姿又能再細分成兩種,即降魔坐和吉祥坐,降魔坐是先將右腳壓在左腿上,再將左腳壓在右腿上,雙手的上下順序也是左手在上,反之就是吉祥坐。
2.半跏趺坐
半跏趺坐不同于結跏趺坐,一腳藏于下,一腳外露。
3.善跏趺坐
即身體端坐于座上,兩腳自然下垂。
4.交腳倚坐
兩腿下垂相交于座前。早期的彌勒菩薩像,都取交腳倚坐之姿。
5.半跏趺思惟倚坐
僅有一足上盤,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頰、低首側身的冥想沉思狀。半跏思惟坐不見于印度,寺廟佛像,而流行于中國南北朝時期,其意義是佛為菩薩時思惟眾生疾苦的造像。
6.游戲坐
一般游戲坐姿多為菩薩像。
7.自在坐
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撐于膝后;或有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撫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姿勢。宋代以后成為菩薩像的流行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