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加工過程中的操作要領
齒輪加工通常都使用滾齒機和插齒機來工作,對于調整維護方便,對于-的生產來說生產效率就會偏低。后來對于滾刀、插刀刃磨后的再次涂鍍技術的產生,可以使得刀具能夠明顯地提高使用時間,能夠減少了換刀次數和刃磨時間,提率。在剔齒過程中,徑向剃齒技術有很大的優勢,包括,設計齒形、齒向的修形容易實現。
在熱處理過程中齒輪要求使用滲碳淬火,這樣才能-其-的力學性能。對于熱后不再進行磨齒加工的產品,的熱處理設備也是必須具備的。磨削加工過程中,主要是對經過熱處理的齒輪內孔、端面、軸的外徑等部分進行精加工,以提高尺寸精度和減小形位公差。
齒輪的加工誤差有哪些
齒輪的基本參數
齒輪是機器、儀器中使用多的傳動零件,齒輪是一個較復雜的幾何體,對單個齒輪的齒廓加工誤差標準規定了17種控制參數,根據齒輪使用要求的不同,對 以上17個參數控制的要求也不同。如何確定齒輪的精度等級以及依據其精度等級確定相關控制參數的公差值,是齒輪設計的關鍵所在。
齒輪的組成結構一般有輪齒、齒槽、端面、法面、齒頂圓、齒根圓、基圓和分度圓。
1齒數:一個齒輪的輪齒總數叫齒數,塑膠齒輪生產廠家,用z表示。小齒輪的齒數可取為z1=20~40。開式半開式齒輪傳動,
由于輪齒主要為磨損失效,為使齒輪不致過小,故小齒輪不亦選用過多的齒數,一般可取z1=17~20。
2模數 由于齒輪的分度圓直徑 d 可由其周長 zp 確定,即d = zp/π。為便于設計、計算、制造和檢驗,令p/π= m ,m 稱為齒輪的模數,并已標準化。它是決定齒輪大小的主要參數。分度圓直徑d=mz,所以m=d/z。
(3)壓力角α 即分度圓壓力角,并規定其標準值為α=200。它是決定齒輪齒廓形狀的主要參數。分度圓直徑 d=mz/cosβ , 壓力角 rb=rcosα=1/2mzcosα 在兩齒輪節圓相切點p處,兩齒廓曲線的公法線即齒廓的受力方向與兩節圓的公切線即p點處的瞬時運動方向所夾的銳角稱為壓力角,也稱嚙合角。對單個齒輪即為齒形角。標準齒輪的壓力角一般為20”。在某些場合也有采用α=14.5° 、15° 、22.50°及25°等情況。
(4)齒頂高系數和頂隙系數—h*a 、c* 兩齒輪嚙合時,總是一個齒輪的齒頂進入另一個齒輪的齒根,為了防止熱膨脹頂死和具有儲成潤滑油的空間,要求齒根高大于齒頂高。為次引入了齒頂高系數和頂隙系數。
正常齒:h*a =1; c*=0.25
短齒:h*a =0.8; c*=0.3 一對相互嚙合的齒輪,模數、壓力角必須相等。標準齒輪的壓力角對單個齒輪而言即為齒形角為20°。留磨余量可縮小到0.1 mm左右,以提高磨齒效率。
齒輪可按齒形、齒輪外形、齒線形狀、輪齒所在的表面和制造方法等分類。
齒輪的齒形包括齒廓曲線、壓力角、齒高和變位。漸開線齒輪比較容易制造,因此現代使用的齒輪中 ,漸開線齒輪占多數,而擺線齒輪和圓弧齒輪應用較少。
在壓力角方面,小壓力角齒輪的承載能力較小;而大壓力角齒輪,雖然承載能力較高,但在傳遞轉矩相同的情況下軸承的負荷增大,因此僅用于特殊情況。而齒輪的齒高已標準化,一般均采用標準齒高。變位齒輪的優點較多,已遍及各類機械設備中。
另外,齒輪還可按其外形分為圓柱齒輪、錐齒輪、非圓齒輪、齒條、蝸桿蝸輪;按齒線形狀分為直齒輪、斜齒輪、人字齒輪、曲線齒輪;按輪齒所在的表面分為外齒輪、內齒輪;按制造方法可分為鑄造齒輪、切制齒輪、軋制齒輪、燒結齒輪等。
齒輪的制造材料和熱處理過程對齒輪的承載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前,齒輪多用碳鋼,60年代改用合金鋼,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鋼。按硬度 ,陽江塑膠齒輪,齒面可區分為軟齒面和硬齒面兩種。
軟齒面的齒輪承載能力較低,但制造比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于傳動尺寸和重量無嚴格-,以及小量生產的一般機械中。因為配對的齒輪中,小輪負擔較重,因此為使大小齒輪工作壽命大致相等,塑膠斜齒輪,小輪齒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輪的高。
硬齒面齒輪的承載能力高,它是在齒輪精切之后 ,再進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滲碳淬火處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熱處理中,齒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變形,塑膠傘齒輪,因此在熱處理之后須進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變形產生的誤差,提高齒輪的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