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基魯爾夫(kjerulf,1855,1879)則主張奧斯陸的花崗巖是火戍的。他承認凱爾霍所提出的空間問題,但他認為灼熱的侵入體吞噬了先前沉積巖。因而在火成巖巖石學中引入了“同化作用”的概念。過幾十年后,花崗巖臺階,密歇爾—列維(michel-levv,1894)——可能尚不知凱墓魯爾夫的著述——在法國闡述花崗巖的成因時引用了交代作用和同化作用的概念。十九世紀末,花崗巖是由變質作用和交代作用形成的概念在法國頗為盛行。像挪威的凱基魯爾夫那些在法國和英國受過教育的人則偏重于“巖漿火成”(magmatic—igneous)說的觀點。
鮑文(bowen)(1914,1922,1948)的玄武巖漿結晶分異理論的誤區,是將礦物結晶順序與巖漿巖從基性到酸性的巖石序列相結合。實驗結果證明,玄武巖漿的結晶分異至終只能產生很少量的殘余花崗質熔體,這與野外存在眾多花崗巖的事實明顯沖突(holmes,1926;read,1957)。礦物反應系列實際可以應用到不同組分的巖漿系統。換言之,從巖漿系統中起初晶出的不一定是基性巖,而之后形成的也未必就是長英質(酸性)巖石,因為從熔體中結晶的巖石的性質,取決于熔體的組分而非礦物結晶的順序(kennedy,1933)。
人們要想恰當地理解所謂“花崗巖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地質學家是如何獲得形成現行學說結論的。因而有---系統地闡述一下一個世紀以來或更久的觀念的知識。從這些敘述可以看出,在近二、三十年里發展起來的許多“新概念”正是過去100年或150年一直在探討和爭論的題目。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地質學家們就在哪些花崗巖是巖漿形成的,哪些是變質形成的或交代形成的這個問題上進行著激烈地爭論。這一爭議早在水戍論時代就已開始,直至十九世紀中葉,還糾纏于花崗巖是由水溶液中沉積形成的觀念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