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業還很少有物流外包的情況,這既不利于中國物流水平的提高,也會使企業的經營效率大打折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通過-相應的政策和采用經濟的手段,使得生產企業愿意拿出企業物流資源交給物流企業去運作。筆者認為,將產品的生產與企業的內部物流剝離開,形成相互獨立的兩個部分,通過稅收的經濟杠桿,從事物流服務企業的營業稅、調節稅低于生產企業,從稅收上鼓勵生產制造企業將企業內部物流與其主業相分離,從整體上降低產品的成本;物流企業通過科學管理、提供-的服務,從經營方面再降低物流成本,使產品的總成本-,從多方面降低成本,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物流是物質資料,包括原材料的物理性移動,是從供應者到使用者的運輸、包裝、保管、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傳遞的過程,這就是說物流活動本身一般并不創造產品價值,只創造附加價值。這樣一講,物流是不是多余的了呢?無疑是否定的。為什么?因為任何產品都不可能生產出來,不經過搬運裝卸、包裝、運輸、保管就立即消費,充其量可以節省物流七大環節中的一個或兩個。所以說,既然物流是一個不可省略或者說不可跨越的過程,而且,隨著這個過程的發生,就會產生費用、時間、距離以及人力、資源、能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人們只有客觀地認識這些問題,正確地對待、科學地解決好這些問題,才是惟一的正確態度和選擇。籠統地說,物流的實質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穩外貿政策,貨物通關時間壓縮一半以上。下調部分商品進口關稅,關稅總水平由9.8%降至7.5%。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網絡經濟的興起,全球物流服務業加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全球物流年均增長7%以上,高于同期gdp增幅。2000年,全年物流行業規模為3.6萬億美元,與旅游業總收入基本相當。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得企業的采購、倉儲、銷售、配送等協作關系日趨復雜,企業間的競爭已不僅是產品性能和的競爭,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競爭。目前中國不少企業仍沿用計劃經濟時期的以生產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一方面生產企業原材料和產成品庫存過大,占用資金較多;另一方面,運輸倉儲企業有效貨源不足,現有設施不能充分利用,導致企業周轉資金不快,經濟運行不高。有資料顯示:1999年,中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流動資本占用為31042億元,資本年周轉速度為1.2次,而發達的周轉速度為15-18次。如果中業的資本周轉速度達到發達水平,中國3萬億元流動資本將相當于45萬億元以上。據銀行估計,中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6.7%,也有人估計為20%左右。2000年中國gdp為8.9萬億,按20%計算為17800億。如果全社會流通費用降低1個百分點,就可節約資金178億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國還沒有針對物流行業的統計指標體系,上述只是某一年份的估計值。無論從與全球經濟接軌角度還是從中國市場對物流服務的需求角度來看,中國都有-促進物流行業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