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右旋海螺,藏語稱為“東嘎葉起”,是---僧侶從事佛事活動、---說法時吹奏的-,又是樂器。作為-的海螺多為白色,按佛經說,佛祖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音宏亮如同大海螺聲,響徹四方,所以用代表法音。
海螺用于-的歷史約有兩千多年。相傳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時,帝釋天等將一右旋白色海螺獻給佛祖,自此,右旋海螺成了吉祥---的象征,用于---教義,給人們帶去和平。有的有裝飾,有的不裝飾。裝飾海螺用于---活動,由專門的司號僧吹響。---活動所用的,一般都是---嵌銀,華麗無比,其中有名的是鑲翅。不裝飾的,一般供奉于正殿,放在青稞之上。
藏式嗩吶
藏族嗩吶,藏語稱“嘉令”,形制與嗩吶近似,是藏族人民常用的雙簧豎吹樂器。發(fā)音低沉,新疆羊皮巴塘弦子,音色渾厚。過去只用于演奏音樂,現(xiàn)也用于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西藏自治區(qū)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肅等省藏族聚居地區(qū)。
藏族嗩吶桿身木制,羊皮巴塘弦子訂制,呈圓推形,上面開有8個(前7后1)音孔,音孔間鑲有金屬環(huán)飾。桿身上端裝有銅質浸子,侵子上套有氣牌和嗩吶哨,桿身下端安著銅質嗩吶碗。嗩吶哨用蘆葦制成,上口是扁平狀的雙簧哨片,下口為圓形哨座,套于侵子上。氣牌為兩塊圓形薄鋼片,分上下套在侵子上,中間夾有椎形裝飾物,上片是在吹奏時用以托住嘴唇,下片用來壓緊桿身。
不同的樂器在不同場合下使用,無論是農區(qū)還是牧場,吹、拉、彈、擊各樂種俱全,羊皮巴塘弦子定做,演繹-的喜怒哀樂。而代表---族特色的傳統(tǒng)樂器之一便是扎木念。
對于初次接觸藏族音樂的人來說,扎木念或許是個陌生的概念。然而,對于世居高原的藏族人民來說,扎木念再熟悉不過了。扎木念又名扎木聶,“扎”為聲音,“念”為美妙悅耳之意,意即美妙悅耳的聲音或美妙悅耳的琴聲,是盛行于西藏的一種彈撥樂器,在青、甘、川也頗為流行,羊皮巴塘弦子價格,有些地方甚至有“人人會彈扎念琴”的說法,其流行程度可見一斑,它是藏族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彈唱藝術形式。